9月1日,由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等共同起草的《外賣配送服務規范》(以下簡稱《規范》)正式實施。
對習慣了網上訂餐的年輕消費者來說,外賣配送服務的質量,太重要了。《規范》的實施,引發很多人熱議。
消費者
最關心食品安全
三秦都市報記者昨天梳理了《規范》中的主要內容,主要涉及到商家、配送機構、配送設備、配送員等諸多方面。
另外,還規定了外賣服務機構具備法人資質、固定辦公場所,要求外賣配送服務隊伍要規模化,配送人員使用的配送車、配送箱、頭盔等都要符合規定。
經常叫外賣的市民小田說,現在很多餐飲店都沒有專業的配送員,如果接到外賣單子,要么讓店員送,要么就讓摩的司機送,在食品衛生安全上很難確保。
小田認為,相比服務規范而言,最關心的是如何保證食品安全,"配送環節其實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,《規范》對配送箱的相關規定是很有必要的。"
準時問題,也是消費者普通關心的問題。三秦網網友"Max"說,她曾在上午11點要了外賣,但是一直等到下午1點多才收到。
網友打電話到外賣平臺投訴,平臺告知天氣原因會有延誤。而《規范》對于配送員取餐、送餐并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。
外賣平臺
一直都是按這個標準執行的
"其實,我們一直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的。"一位某外賣平臺的主管告訴記者,在人員審核和配送規范方面,騎手上崗前都需要培訓、考核,辦理健康證。
此外,像商戶應在10分鐘內確認訂單、外賣配送員到達消費者門口應輕聲敲門、配送員不應進入消費者家中、配送員應年滿18周歲、配送員禁止收取小費等新規內容,公司目前均已執行。
記者走訪多位外賣小哥,很多小哥表示,雖然不知道這一新標準,但公司一直都是按照這個規范要求的。
也有人提出異議。"不讓我們進入客戶家中這個規定其實沒有太大意義,因為我們一般都不會進去,最多送到客戶家門口。"一位小哥說,現在的顧客都比較挑剔,"這個規定,感覺是為我們怎么做好這個工作劃定了一些紅線。"
律師
需監管等配套細則
據媒體公開報道,今年第一季度,我國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達843.2億元,平均每天接近10億元。采訪中,有市民認為,外賣新規能有效實施,畢竟在行業規范中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陜西王炳森律師事務所何海明律師認為,作為首部外賣配送團體規范,該《規范》會對目前外賣市場的無序競爭產生規范,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。但是,由于這不是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,不具備普遍約束力。
"比如,嚴重超時是否有補償機制、如何保護外賣配送人員的合法權益等等,仍需要有配套的細則,也需要與監管部門銜接。"何海明說,這些問題遠非行業自律能夠解決,而是有賴相關制度的頂層設計